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7-min.png)
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,先问你一个数学题:
一个旅馆日租金40美元,一个公寓月租金1000美元,该怎么选?
相信小学数学水平的人都能算出来,应该去租一个公寓,因为日租金40的旅馆一个月要花1200元。
然而,美国有一个专栏作家芭芭拉·艾伦瑞克说:不是这样。
她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作家,特别想知道每小时赚6-7美元,到底是怎样的生活。于是,她假装成最普通的服务员,过了几个月底层美国人的日子,写了一本《我在底层的生活》。
她的一个同事,一天才赚45美元的工资,但花了40块去住汽车旅馆。
芭芭拉劝她租一个公寓,但是同事说,租公寓要1000美元的押金,自己拿不出来。
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穷忙族的故事。
因为认知的局限,和对风险的恐惧,她就像一只小白鼠在笼子里不停地转。
转来转去,都是一个“工资中转站”——刚从老板那拿到的工资,转头就交给了另外一个老板。
所以,这本书有一句非常扎心的话:努力工作就能改善生活,是否已经沦为一句谎言?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想给你讲一个故事。
三年前,我去淮安这个地方出差,当地一个最大一个特色食品就是小龙虾。
只要你上一条比较多店的大街,基本上三步就一家小龙虾店。
但是生意就真的是千差万别,有的生意兴隆,前面排一溜队伍。有的门庭冷落,空空荡荡。
我当时对接的合作方罗姐,家里恰好也是开小龙虾店的,她跟我抱怨:
每天天都不亮就要出门去拿虾,回来要做配料,要烹制,搞到中午人都快虚脱了;
但是隔壁家的小龙虾店就是比她卖便宜2块钱,天天如此,搞的她家里生意越来越差。
说到最后,她激动地说:“除去铺租和原料钱,每个月只赚个一千几百,都不知道自己忙碌个大半天到底是为了啥!”
我当时脑海里浮现的,是一个经济学原理:供应过剩。
既然满大街都是小龙虾,证明这个地方只做小龙虾是很难跑出头的。
哪怕花再大的力气、付出再多的时间、研发再多的口味,也无法摆脱这个事实。
你看,这就是穷忙一族越忙越穷的根本原因。
忙着支付时间去做跟随和抄袭的事情,忙着支付铺租、成本,跑一条跟别人一模一样的路。
越忙越没有时间思考输在哪里,越没有时间思考就越穷。
这简直就是一个死循环,透支着时间,本质在裸奔。
我于是给罗姐支了个招:既然越忙越亏,要不你先停一停,看看有什么别的可以卖的。
她欣然同意,回家就筹谋去了。
三个月之后,她万分欣喜地告诉我,他们家决定把铺面改为卖“小龙虾绝配啤酒”。
因为附近都是卖小龙虾的,大家伙买完就过来带几瓶组合好的啤酒,没人竞争,生意特别好。
她现在比之前舒服多了,赚得的钱还比以前更多。
回想起这件事,我突然联想起《奇葩说》里面的一个辩题“ta真的很努力,到底是不是一句好话?”
李诞最后说的一段话我深感认同:
一个人只有努力这件事可以做得到,其实是蛮可怜的,因为运气、容貌、才艺什么的都做不到。
努力这件事,其实是一个底牌。只会付出这张底牌的人,其实一无所有。
于是,我们可以回答文章开头那个问题,努力就能改善生活,是不是谎言?
是,当你的努力只是机械重复,不计思考的时候。
在现代的新媒体上,任何一个成功了的人,背后都一堆辛酸故事。
比如黄渤,情商高,演技好,还是影帝。
但是他在做演员之前,曾经组过乐队,唱过歌,跳过舞,办过工厂……然而均以失败告终。
那阵子他不忙碌吗?不努力吗?不见得。
只是他没找准自己的定位,在《疯狂的石头》一炮而红之前,他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天才的喜剧演员。
黄渤
再比如现在红透半边天的吴京,当了20多年打星,基本上每次都是连正经名字都没有的,一出场就准备要死掉领盒饭的角色。
他第一次拍电影,叫做《狼牙》,走的是老掉牙的香港警匪片路线,票房只有450万,亏损了1800万。
直到2008年,他去汶川地震做义工,看着解放军们的牺牲和贡献,深感必须拍一部表现中国军人硬汉形象的电影。
吴京支援汶川地震
于是,这个定位确认了之后,他推掉了《一代宗师》,又推掉了《绣春刀》,直接一步拍成了《战狼》。用不到1.5亿的成本,赚了5.5亿票房。接着《战狼2》,爆红!
我从来都主张一个观点:所谓失败的磨练,成功了就是励志,不成功就是走弯路。
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弯路走成励志,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看透弯路背后根本的原因?
很多人之所以困于“穷忙”,就是因为在自己狭窄的认知圈内,勤于做事,懒于思考。
其实,根本来说,要思考的问题,无非就是三个保安叔叔都懂的苏格拉底式拷问:
我是谁?
我从哪里来?
我到哪里去?
用更职业的人话说,就是:
如何定位自己?
如何认识自己的长短板?
如何确定自己的未来选择?
而这些最根本的问题没搞清楚,即使你天天忙成了陀螺,那也注定跟财富无缘。
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黄渤一样,可以去尝试那么多的职业,最终发现适合自己的那个。况且,全世界一共有1800种不同的职业,你也试不完。
那么,有没有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科学的分析自己的优劣势,摆脱“穷忙”状态,找准人生定位?
当然有。
因为你不是世界上第一个遇到这些问题的人,你需要做的,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而不是自己慢慢摸索去重新造轮子。
职场成长,是有成熟且科学的方法论,可供借鉴的。
迷茫时,大多数人会去听过来人的建议,但个体经验往往并不足够。世界500强公司搭建了一套通用的人才发展系统,有效帮助了上亿名员工匹配合适的岗位,并系统性提升能力。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:
1、发掘自身天赋
每个人都有天赋,可大多数人都不自知,而是用劣势在跟别人拼,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
2、做出正确选择
职业选择这件事,最吊诡的地方就在于,它在当下的时点上被决定,却影响了未来几年,甚至十几年的职业走向。选择不同,你能拿多少钱,拥有怎样的圈子,发展天花板在哪里,都是截然不同的。提早看透,足以影响你的半辈子。
3、停止无效努力
有效努力可以加速成长,无效努力却在浪费时间。认知两者的区别,才能让自己的努力变得“值”。
4、扩大人际网络
要成就一件事情,靠苦干是远远不够的,我们需要借力,而怎么借力,也是有技巧的,并且和个人的性格内向或外向没什么必然联系。
5、学会高效学习
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有用的,有些学习反而是有“害”的。你需要知道学习的正确姿势,以及学什么。